欢迎光临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专栏!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图书馆>>读书活动(指标12)>>文章内容
师生过招两计
发布时间:2011-09-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彩芳

我的美丽故事

             ――师生过招两计

 武进区戴溪小学   李彩芳

前言:纷繁复杂的社会用历史教育我们,不管你是位高权重者还是名小老百姓,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谋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赢家。作为老师,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与之相处更要使用一些计谋,从而让师生关系发展得更加和谐、健康、融洽。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例,列举两计供大家商榷。

第一计:欲擒故纵计

一堂试卷评讲课上,我满怀激情地给学生分析着普遍问题:“零下2摄氏度写作-2”。

忽然,成绩优异的Y举手向我示意,经同意后她站起来委屈地说:“老师,我也是这样写的,可你批了‘×’!”说完还把试卷递给我看证明她说的是事实。

我清楚记得,批她这道题时还曾与同事说过这句话“Y学生真粗心,单位都漏写了。”显而易见,她现在这个“完美答案”是在试卷下发后做了手脚。

“当场戳穿她?不行,这样做铁定让她下不了台,先给她留点面子。”我内心激烈斗争着。

我看了她一眼,笑着说:“老师真粗心,把Y同学的试卷批错了,应该帮她改过来。”随即把她试卷上的“×”圈去了,接着又说:“老师一时粗心批错了试卷。你们交流一下,做这道题如果粗心了你们会犯哪些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

听着学生的交流,我特地请Y总结最容易犯的错误。当她第二次站起来时,我明显感觉到她的表情不那么自在,脸色微微地泛红,轻声地说:“可能会漏写单位。”看来她已经心虚,意识自己的“小聪明”也许会被教师识破。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就当没事发生,暗地里观察着Y同学。

一个月下来,我发现Y同学再也没犯漏写单位的错误。一次偶然的机会,Y与我独处,我表扬她:“Y,老师发现你这段时间做题很细心。”她红着脸对我说:“老师,对不起。上一次我骗了你。你没批错我的题,单位是我后来补上的。”

“没关系,我早就知道了。错误每个人都会犯,关键只要你能认识错误并且改正,你依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件事就当成是我俩的秘密吧!”

Y的身上,我深切的体会到:教育需要智慧,更要耐心等待。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去追求短期内快速的教育成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尊重、相信他们,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感知、去改正错误。

第二计:假痴不颠计

某次数学课,我让学生进行单元知识小测试。测试完后我收齐试卷去办公室批改。

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份令我热血沸腾的“礼物”——某张试卷的得分栏空白处写着这样五个字:“李彩芳呆婆”。

虽然字迹很轻很轻,但在白纸的映衬下黑字显得格外清晰,一看姓名,G,是名女生。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好家伙,胆子也太大了,居然向我直接挑衅,不给点颜色她瞧瞧简直不知我的厉害。我立马站起来想去教室找她问个明白。可转念一想:她写这几个字用意是什么?难道我什么时候误解了她或是她想用一种极端的手段引起我的关注?我快速回放自己的记忆片断:我对她印象不深刻,她不是班内的佼佼者,也不是班内的老大难,属于中间段。

午饭后,我私下找她嗑家常:“G,老师想向你要一份礼物?你愿意给吗?”

“好。可是我没钱买。”

“这份礼物不用你花钱买。你猜猜看,老师会向你要什么礼物?”

“一张卡片。”“不是!”……“我猜不出!”

我拿出她的试卷,对她说:“我要你这张试卷做礼物,你看成吗?”

这时不理解的表情写在她脸上,我继续启发她:“猜猜老师为什么要你这张试卷做礼物?”

她盯着自己的试卷看了一会儿,终于明白我的用意,低着头一声不吭。

“为什么写那五个字?老师想知道真实原因。” (沉默了一段时间)

“上次我和Z吵架,你说我像‘疯婆子’。现在班上的几个男生都喊我‘疯婆子’,所以……”

她的话让我回想起那天的情景,她与Z吵架时很疯狂,我在处理时用“疯婆子”来评价她,没想到伤了她的自尊。

弄清事情的原委后,我向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坚定地要了那张试卷,夹在自己的记事簿里,时时鞭策自己的一言一行。(后来每逢教师节,我都会收到G寄来的贺卡。)

G同学身上,我深切体会到:教育需要宽容,更要有以身作则的风范。学生对老师没有无缘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恨。面对学生的极端行为,我们要多一份理解和思考,尽自己的能力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打开心结,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结语:从以上两位学生身上,我们再次验证“有时宽容和赞美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加强烈”的观点。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用关爱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引导学生的行为,始终牢记“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鹅卵石这般光滑剔透”的教育哲理,从以学生为本的原点出发,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的成长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