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书留点儿空间
陆士华
现在电视屏幕上谈装修的节目,给人突出的印象,是把技巧放在如何扩大空间利用,如何美化居室的心思上。很少有设计师或屋主人把营造书卷气当作室内装修的一个追求。人们在装修的时候,常常忘记的,就是给书留一点儿空间。
对于书的态度,许多人往往是敬而远之。有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不乏诱惑力。然而老话又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富贵虽好,但读书又得有多大压力?所以,无论是在小学、中学,或者大学,厌读情绪始终伴随着莘莘学子。因而,在毕业之际要与学校道声再见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学生把书本抛到空中,以庆贺从“苦读”之中得到解脱。
其实,读书与“勤苦”并无必然联系。读书不一定就是要学大学问。如果把书当作一种精神食粮,那么这种精神食粮的多样性,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拿饮食作比喻,就是在浩瀚书海既有“满汉全席”,也有“家常小炒”;既有“筵席大餐”,也有“街边小吃”。所以,读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书,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非常享受的事情。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进步包括了阅读兴趣的提升。开始我们对一些书的涉猎也许是不经意的,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书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令人惊叹。有一些文摘类刊物,常刊登一些铁杆粉丝的阅读感言。有的因一篇文章扭转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受激励,或因此改变了一生。作为刊物一方,这种文章当然涉嫌“植入广告”,但从读者的角度看,则“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种感受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
许多时候,人们只是随兴拿起一本书来阅读,并没有意识到这书的意义。但是,书会像一粒种子,悄悄埋入你的心田。直到有一天,不管是什么“风”吹了一下,也不管是从哪里飘来的几缕“雨丝”,这种子就发芽了。只要你不急功近利,书的回报,永远是无私而丰厚的。
在家给书留一个空间,不独是给自己的精神生活留出一个空间,也是孩子成长必要的良好氛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孩子的家庭,尤其要注意给孩子营建这么一个精神的“源头”,给孩子备一些精神的零食,比如备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或一份适合他们的报纸。其实,家长不必硬性要求孩子读书,只要把书摆在那里,这书就会有与孩子对话的机会。书的诱导比家长的说教管用得多。
我女儿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跟我说:“你书架上的书,我都悄悄翻过了。”我颇感意外,同时庆幸自己给女儿提供的是一个能增长“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修房”勿忘“修身”,为自己,更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