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绿色学校>>绿色成果>>论文案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发布时间:2010-10-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宏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武进区戴溪小学  邵建峰

 

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科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从小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这一代孩子,将是21世纪的生力军,地球的未来就在他们的手中。因此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借助自然常识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人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因此,培养人的环境意识,对于保护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时刻存在着。我们有责任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主人。

㈠、重视课本知识,增强环境意识

二期课改自然常识学科 的课程目标是:“在教学中使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养成注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态度。”从提高一代人的综合素质,确立环境保护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来看,这一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有现代意识的自然常识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和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知识的融合,使“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励他们紧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在自然学科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有很多的课题与环境教育有关,如《水和空气的压力》、《常用能源》、《鱼和蜗牛》等。还有一些教材中的环节和环境教育有关,如《自由探究——从小蝌蚪到青蛙》一课中要求孩子能及时把青蛙放回大自然。

教师不论教哪一课,都要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去充分挖掘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内涵,充分利用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进行充分挖掘。

㈡、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活动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是强化学生环境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的最佳途径。

1、参观考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更加热爱家乡,更加喜欢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并努力做好环保工作,做一个与时代同步的文明人、文化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佘山竹海、共表森林公园,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植物,尤其是观察那些不熟悉的植物,并拍下照片,在环保社团活动的时候,通过网络了解它们的名称、生长所需要的环境等。这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动手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暑假让学生参观上海中医大博物馆,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情况,并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辟了“百草园”中草药种植基地,让学生自己来种植中草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活动。来到社区、走上街头,向路人宣传环保、清扫绿地、捡拾白色拉圾、回收废电池。学生用自己的绿色行动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传统节日开展环境教育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先人的尊重被传承带上来,因此出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祭祀祖先,缅怀先烈,增添生活情趣。但在现代的环境中,老式的祭祀先祖形式的很多弊端显露出来,祭祀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也凸现出来。结合自然常识学科的特点,教师从科学、环保的角度出发,在尊重中国清明节传统的缅怀先人的同时,增强孩子在清明节活动中的环保意识,及懂得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㈠、利用传统节日清明节进行环保宣传

清明戴柳的习俗由来已久。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谚语。在312日植树节,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对学生进行爱护绿化的环保宣传,还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为我们的小树穿上新衣服的活动,并在自然教师的帮助下为小树整枝修芽。因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去除清明戴柳的习俗,不折柳枝,不做柳圈,爱护柳树。学生们更加认识到了环保要从自我做起。

㈡、改变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弊端

在一年级自然教材中有一课《丰富多彩的植物》,其中就讲到了柳树。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又给孩子引入了很多清明节的知识。在介绍的时候,我们特别提到了各种不同的祭扫活动,例如踏青、插柳等,还介绍了这些活动的象征意义。当孩子们对清明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以后,我们切入课本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以上所说的活动中,是否存在与我们的环境保护相冲突的内容。孩子马上会发现扫墓中的香烛祭祀问题。我们又启发孩子深入的谈谈这些习俗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孩子基本都能很确切地说出在祭祀活动中如果使用大量的火烛以及焚烧冥币的话,对周围的空气会造成很大的污染。与此同时,大量的烟火就会产生极大的火灾安全隐危。这些都是清明传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以后,学生在了解了传统清明节意义的同时,也对清明一些活动对周围环境会有影响有了认识。为此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的改变这一现状。有的说可以用鲜花代替,有的说可以和长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可以植树。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还让他们说说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低年级孩子的回答是这样的活动不会破坏环境,高年级的孩子还能更深刻地说出这样可以促进我们的绿色环境建设。在有了这样的课堂教育以后,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时候,不少都选择了植树这样更有意义更环保的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的提高了。

㈢、利用清明节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将环境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要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

自然常识学科老师指导学生制作“保护环境、美化社区”提示牌、“小树苗”认领卡等,使学生懂得社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使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育要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自然常识教学活动中加强孩子环境教育,学生在今年看清明节活动的反馈表中,体现出在扫墓活动中,学生主动向父母提出不再使用传统的燃烧蜡烛和冥币等不环保的做法。另外,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能主动地参加到植树活动中去,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认识到了环保的我还要。环境教育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科学教师要持之以恒,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学生,积极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戴溪云溪路16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