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
武进区戴溪小学 吴宏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二氧化碳。该为地球减轻负担了,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是应对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
“低碳”,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倡导在生活中,尽量减少“碳”的排放,是节能减排的具体化。“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约各种资源,从点点滴滴做起。
据报道,在不久前,沪上一所中学学生曾精心算得出这样一组数据:每产生2克纸,约消耗2.6克标准煤,排放约6.6克二氧化碳,然而一立方米的木材仅仅只能生产出25公斤的纸。这就意味着人们每节约使用一张纸,就能为减少“碳”排放作出一份贡献。
于是,学生们都着眼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寻找和收集着各式各样的可以回收利用的生活资源,如各类生活用品的包装、一次性生活用品、废旧报纸、可回收垃圾等等。平日收集来的这些废品都可以通过学生们的想象和创意制作成为美观、实用抑或有意义的作品。
习惯可以改变大地球,环保意识要永放心中,大家都应当融入到“低碳”生活中来,拯救我们的地球家园。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身边有价值的废品,充分发挥生活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呢?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行动决定于思想”,在提倡“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倡导 “低碳”生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从小处做起,注重细节。
所谓“从小处做起,注重细节”就是指环境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一件件小事上入手,从个人环保意识的培养逐渐推广到整体环保意识的发扬,从生活细小方面的教育引导渗透到大领域宽范围的推广。从小处着眼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教育活动,从细处发扬倡导“低碳”生活的意识。
“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例子有许多,例如,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注意节电节能节水以及节约用纸等,这是倡导“低碳”生活最基本的行为表现;同时,在教室里还专门设有“巧用废物回收角”,学生们可将家中的一些可再利用的纸盒包装箱、易拉罐、饮料瓶、一次性用品等等废弃物资放置在回收角,这为“变废为宝”的手工创意作品制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资源。通过日常垃圾分类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宣传教育,把孩子们的绿色行动传递到家庭和社区,以此由小至广,通过个人的小努力为倡导“低碳生活”作出一份贡献。
第二,重视引导,以身示范
“身正为范,责任为本”,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恪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当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教师也应当谨记“身正为范,责任为本”,即以身作则,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担负起环境教育的责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社会造就楷模。例如,我校的老师们现在都能做到在倡导孩子们节约用纸的同时,自己先做到节约用纸,他们将教案或其他文档双面打印,单面打印的废弃文稿,又在反面写些文字等等;有些教师还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包装盒等主动送到“巧用废物”回收站,为“物尽其用”,倡导“低碳”生活作出了贡献,同时他们的以身示范更是孩子们行动上的榜样!
第三,提倡互评,相督相促
在环境教育中,要坚持提倡互评工作,个人与个人间、班级与班级间、年级与年级间的互评工作除了能够相督相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外,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例如,“巧用废物”创意作品比赛,“变废为宝”,倡导“低碳”生活的创意作品设计方案等等评比活动,同学们不仅积极参与体验到了方案设计和作品制作的乐趣,同时也在作品展示和方案交流的过程中实行成果共享,得到了更有创意的作品以及思路的启迪,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和评比活动,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巧用废物”的内涵,为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渐养成节约资源、物尽其用,融入“低碳”生活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2.激发学生动手创作的兴趣
“爱为学问之始”,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是关键。要让学生在参与“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将制作视为内心的一种愿望,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以及热爱绿色校园,自发地用行动宣传节约资源,物尽其用,倡导“低碳”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作作品,而不是把创作作品当成是一项任务去完成。教师应当激励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们各自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
3.指导学生掌握“巧用废物”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关注与关心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巧用废物”和“变废为宝”其中的“废”往往就是人们不太会去关注的“美”,在指导学生“巧用废物”的方法和技能时,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因为它们都可以成为创意作品的材料与资源。同时还应当关心时政、关心社会、关心我们共同的家园,因为每一样创意作品都应当有其意义与价值,而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离不开自然世界,离不开地球家园,离不开人类社会,离不开集体的,因此关心时政、关心社会、关心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创造出好的作品的基础。
第二,收集与整理
收集与整理材料是平日里要注重的过程。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较有意识的收集整理那些设计方案中所需要的材料;而另一种则是在未确定设计方案时,将可回收垃圾再次分类,收集整理后运用到今后的创意作品中去。将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达到收集与整理的有效性也可以达到收集与整理的持续性。
第三,探索与创作
加菲劳有这么一句科学探索名言:“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观察与研究是“探索”的过程经历,吃苦则是“创作”的精神实质。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创意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1世纪提倡的是“以人为本,思想创新”,在学生们“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也应当提倡发挥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而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主要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所谓“合作”是指在学生主动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民主的、协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对学生培养的同时,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来提高学生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在“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大力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这主要表现在让学生们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所能的发挥主观能动。
三、分析与讨论
在“巧用废物”,倡导 “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在运用废物制作创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体会到了物尽其用、发挥想象、充分动手动脑的快乐,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环境教育的熏陶,让他们懂得关爱社会,关注环境,关心他人,学会做人。
但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位学生在确定了作品设计方案(用易拉罐制作储蓄罐)之后,发现自己身边没有废弃的易拉罐,于是他便去超市买来罐装饮料,喝尽之后将此易拉罐作为制作材料,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1. 该学生对“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求真务实,讲究实效;2.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没有落实好,因此教师应当提倡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收集和整理周围的可利用废物,同时号召更多的学生将这些可利用废物放置在教室里的“可回收垃圾角”,给“巧用废物”创意作品的制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作品,他们的大胆想象和努力创作总能给大家带来惊喜,但是,指导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还应当重在关注学生的设计是否有具有一定意义,是否符合“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这一宗旨,是否具有一定的美观性或实用性等等,从而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变废为宝”的作品内涵的质量。
“巧用废物”,倡导“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本着“宣传节约资源,倡导物尽其用,保护生存环境”的宗旨。“今天你‘低碳’了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吧,用我们的爱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生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