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村 走向现代
——戴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研究主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经验性和整合性的课程。课程的组织必须围绕着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通过这种课程使儿童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研究的主旨是:通过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和丰富活动课程。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培养目标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树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建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态度。
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善于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能提出比较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以上几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机整体。这几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活动内容
根据上述目标,我们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走进农村、走向现代”这一大的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将这一主题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为:自然环境的探究、农村主人的探究、农村经济的研究、农村文化的考察、我与农村的探究。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广泛接触农村,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这一活动的具体构想如下:
实 施 阶 段 |
内 容 |
阶 段 目 标 | ||
单元 |
主 题 |
项 目 | ||
第一阶段 (三年级) |
自 然 环 境 |
江南四季 |
江南的春天 |
1.认识农村中的自然环境。 2.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爱。 |
江南的夏天 | ||||
江南的秋天 | ||||
江南的冬天 | ||||
走进阳湖 |
古代的阳湖 | |||
今天的阳湖 | ||||
未来的阳湖 | ||||
…… |
…… | |||
第二阶段 (四年级) |
农 村 主 人 |
农民的 生 活 |
住宅 |
1.了解农民的生活变化,认识到农民的劳动创造了美的生活,认识到新时代农民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2.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农民的热爱之情。 |
通讯 | ||||
饮食 | ||||
交通工具 | ||||
…… | ||||
农民的 工 作 |
种类 | |||
收入 | ||||
…… | ||||
…… |
…… | |||
第三阶段 (五年级) |
农 村 经 济 |
水稻栽培 |
认识水稻这种农作物 |
1.了解农村经济。 2.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激起学生对农村社会的的兴趣,立志为现代化农村作贡献。 |
水稻的历史 | ||||
水稻过去的栽培技术 | ||||
水稻现在的栽培技术 | ||||
水稻未来的栽培技术 | ||||
精细化工 |
精细化工厂的发展历史 | |||
精细化工厂的规模 | ||||
精细化工厂的效益 | ||||
…… | ||||
珍珠之乡 |
蚌珠的养殖 | |||
蚌珠的嫁接 | ||||
蚌珠的经济价值 | ||||
蚌珠的发展前景 | ||||
…… | ||||
…… |
…… | |||
第四阶段 (六年级) |
农 村 文 化 |
民间文艺 |
民间文娱 |
1.了解农村文化,促进学生的文化积累。 2.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资料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
民间传说 | ||||
民歌民谣 | ||||
…… | ||||
翼溪词社 |
翼溪词社的来历 | |||
翼溪词社的发展 | ||||
翼溪词社的诗选 | ||||
…… | ||||
文化名人 |
赵翼(清乾隆探花) | |||
王诤(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 | ||||
殷志怡(画师) | ||||
…… | ||||
风俗习惯 |
四时八节 | |||
新人新事 | ||||
…… | ||||
…… |
…… | |||
我 与 农 村 |
热爱农村 |
爱惜水资源 | ||
保护动物 | ||||
正在消失的竹林 | ||||
…… | ||||
建设农村 |
我的理想 | |||
我的努力 | ||||
…… |
…… |
四、实施。
1、模式:
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按“准备——选题——评审——实施——总结”的步骤进行。以下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程图:
师生选题阶段
开题评审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课题总结成果展示
课程实施流程图说明:
(1)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
课程开始,由学校领导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动员和培训。从转换观念入手,让老师真正弄明白学校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有加入课程实验的积极要求和行动。为使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将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形式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参与。
(2)综合实践活动选题阶段
①老师对活动主题的宣传。老师向学生介绍学校确定的活动主题的依据及重要性。
②学生选题、分工、确定研究方案。主题确定以后,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子课题设计的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他们共同协商,确定子课题。子课题确定以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建课题组,老师可以建议学生按不同的个性、特长、能力分组,力求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组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要具有合作精神。最后,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并准备小组参加评审。
(3)开题评审阶段。小组设计的最后方案,要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由三到四位老师组成评审小组,听取小组的说明,并对设计方案评审。提出对小组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小组根据评审会的意见,再次讨论并修改计划方案。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
①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但其中也有个人、小组和全班级的集体活动的穿插配合。在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和资料。
②小组活动是在规定时间里分别按小组进行的,这给管理带来困难,老师应主要依靠有关工具量表进行控制。在每次活动之前,小组必须将活动的详细安排以书面的形式报告班主任;每次活动结束,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填写并上交活动情况报告表。老师及时掌握活动情况,并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5)课题总结、成果展示阶段。
①老师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②最后的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作为小组的最后活动成果。活动结束,个人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小组总结。个人小结、小组活动总结都要交给班主任。
③小组活动的成果,可以采用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形成的成果先在班级内部交流,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后各小组再自行完善自己的成果。
2.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元性和人文性。遵循这些特征,我们将开展以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系列活动,这两者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一定的主题单元为主要研究任务,通过调查、测量、查找文献资料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证等研究方法,对主题展开研究,用各种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
体验性学习:主要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从而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积累。其中,参观、考察、访问为基本活动方式。
3.活动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将采用弹性课时制。我校一周专设二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在保证时间总量不少的情况下,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有时也可以和班级的班队活动时间和课外阅读时间打通使用,有时也可以集中一天使用,总之,按需分配,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校在实践活动时间安排上将打破传统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
4.成立中心研究组。
|
姓 名 |
职 务 |
职 称 |
组 长 |
戴 鸿 |
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
小中高 |
副组长 |
吴宏伟 |
副 教 导 |
小 高 |
许 洁 |
综合实践课程组长 |
小 一 | |
组 员 |
黄赛燕 |
总辅导员 |
小 高 |
邵建峰 |
科学教研组长 |
小 高 | |
黄明洁 |
音乐教研组长 |
小 高 | |
时 珍 |
美术教研组长 |
小 一 | |
徐 剑 |
体育教研组长 |
小 高 | |
黄琴芬 |
三年级年级组长 |
小 高 | |
毛红英 |
四年级年级组长 |
| |
潘林玉 |
五年级年级组长 |
小 高 |
5.评价。
(1)评价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将遵循整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我们着重对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2)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 |
评 价 指 标 |
参与态度 |
认真参加课题组活动 |
主动承担分工任务 | |
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友好相处 | |
及时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 | |
不怕苦、不怕难 | |
过程展开 |
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活动方案制定的有效性、规范性和表述的正确性 | |
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度 | |
活动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 | |
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
研究素养 |
查阅资料的能力水平 |
实地观察记录的能力水平 | |
调查研究的能力水平 | |
整理材料的能力和水平 | |
处理数据的能力和水平 | |
运用工具的能力和水平 | |
交往与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 |
情感体验 |
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 |
团队协作精神 | |
参与活动的成功感、满足感、愉悦感和收获感 | |
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等。 |
(3)评价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将突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具体设想开展以下几种形式的评价:
①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学生活动档案袋。档案袋中将有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材料、活动成果材料。
②用各种卡片开展研讨式评价。有学生自评卡片、小组评价卡片、家长评价卡片、教师评价卡片。
五、成果形式。
活动方案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经验总结以及有关学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