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行
——2008江苏地区“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现场推进会纪实
自接到2008江苏地区“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现场推进会会议通知,我就百思不得其解:苏北乃穷乡僻壤,这样一个上规格的会议,如何会选址于此?但5月12日上午到达苏北泰兴,抵达会议承办学校——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即泰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时,我终于找寻到了答案。
泰兴镇中心小学坐落于闹市,艺术中心、影院商城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走进校园,绿树成荫,鲜花簇拥,高楼林立,整个校园充盈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学校分两个校区,学生约有两千多,规模不小。
学校派员用小车送我们到达报到地点——泰兴国际大饭店,“热烈欢迎参加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推进会的领导”大幅标语让我心头涌动着宾至如归的感觉。大堂里已经到达了好多参加会议的老师,有些比较面熟,那是前几次代表学校介绍诵读经验的;也有从来未曾谋面的,大多操着苏北口音。“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江苏地区总负责人顾岫荫老师早早迎接在门口,简单寒暄过后,我上交了准备在本次会议上宣传我校“翼溪小诗社”实验活动的经验材料,顿时感到自己身份的不同,胆气也壮了不少,我想毕竟有机会在如此规格的会议上交流经验的学校不是很多。
入住宾馆后,我结识了来自安徽黄山脚下歙县实验学校的一位27岁姓徐的小伙子。我的大方和淳朴感染着他,他的不辞辛苦,勤奋好学同样让我感动,三言两语,我们俩都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他尊敬地称呼我“吴老师”,我也亲切地叫他“小徐”。于是,在这举目无亲的苏北泰兴,我与小徐老师结伴而行。
午饭后,我们怀着期待,重返泰兴二实小。参观了学校有关诵读实验活动展室后,我们来到主会场——学校四楼阶梯教室,这里已是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下午1:30,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主席台上就座的专家领导,除了我们熟悉的《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以外,泰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泰兴镇党委书记、镇长,泰兴二实小姚恒章校长等同时到场,让与会的老师感觉到当地的行政部门对本次会议的举行是何等的重视!
开幕式后,先由泰兴二实小孙晓兰老师执教《月光启蒙》拓展课。她先帮助学生回顾了《月光启蒙》一课,重温了该课中体现的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亲情,然后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步曲”其他两篇美文《迎接母爱》《母爱似水》。孙老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细节描写,采用感情朗读、深度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孩子们在感悟交流中,体悟到母爱就是一堆生活的细节,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孩子们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听课的老师也唏嘘不已。
接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了古文《杨氏之子》,原文如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于老师先是采用了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带着表情示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读古文,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老师又是多次反复示范,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情,说说文章的大意,并让学生质疑问难;接着,于老师点出“聪”和“惠”的不同含义,“聪”是聪明,“惠”指善良、有礼貌、有教养,引领学生探讨杨氏之子“聪”、“慧”表现在哪里,更是达到了教学的高潮;最后,于老师又饶有兴致地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发挥想象,把文言文写成白话文,因为学生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对杨氏之子“聪慧”的特点了然于胸,他们对杨氏之子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博得全场阵阵掌声。课堂终了之时,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背诵原文。于永正不愧为于大师,朴实的课堂彰显着解读教材的独到、教学设计的精致和语文本位的实践,让听课的老师佩服之至。李振村老师对于大师的课更是推崇,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他针对当今课改实际,结合于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给与会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教学指导课:记住“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小学语文像小溪里的水,从老师心里流出,奔向儿童的心灵。我们的语文课该上成清浅的语文、高效的语文、品赏的语文。结合于老师的课仔细想来,很有道理。
课毕,于大师兴致勃勃地唱起了颇见功底的花旦戏《四郎探母》片段,那婉转悠扬的京腔京韵博得了大家如雷般的掌声和声声喝彩。当日活动结束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崇拜,斗胆邀请于老师和我合影。没想到大师没有丝毫架子,他欣然同意,并耐心和我合影,又让我感动地差点连道谢都忘记说。
晚餐后,我们又兴致盎然地来到泰兴影剧院,观看了泰兴二实小师生用时一个多月演练而成的大型诵读晚会《古韵新风》。那炫烂的背景,亮丽的服装,曼美的舞姿,活泼的孩童,让我们瞪大双眼;泰兴二实小的师生们对诗词、美文的独到演绎,清新悦耳的诵读,更让与会来宾赞不绝口。直至回到宾馆,我们还沉浸在莫名的兴奋和曼妙的诗意中。
洗刷完毕,已是十一点多。我和小徐似乎没有丝毫睡意,我们聊今天的课,聊刚才的晚会。小徐老师不失时机向我请教近来需要执教的公开课《螳螂捕蝉》,他把教学设计向我阐述:宏大的故事背景,漫无目的的导入,没有章法的教学过程,让我感觉到无比的压抑。我没有说白小徐老师设计的不足,只是毫无保留地把我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设想给他娓娓道来。他非常虚心好学,把我的教学设计和思路一一记录。我的教学设计让他豁然开朗,他对我连声道谢,并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禁让我感到有些飘飘然。也许连日赶路的劳累,不一会儿,小徐就进入了梦乡,而我的心思却已经来到第二天的汇报现场,我在思索着每个细节,如何做到尽善尽美……
5月13日早晨,我们用过丰盛的早餐,第三次来到泰兴二实小。塑胶操场上,老师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随着悠扬的音乐,打起了太极拳。学生们背着书包,也陆续来到学校。令我诧异的是,见到我们,没有哪一个打声招呼,每个小朋友的脚步都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稳重。也许是昨天的课和晚会上他们精彩的表现,我的心里丝毫没有产生“不讲礼貌”的想法,而在心底冒出了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上午安排的第一个活动是由上海著名学者鲍鹏山教授作“《论语》新解”的讲座,他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发了许多牢骚:他批判小学语文现行教材的不足,他剖析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无能,听得我们大为感冒,前排就座的专家、领导也连连摇头,会场里讲话声超过了鲍教授的讲座。后来终于进入正题——“《论语》新解”,大家听了也觉得没有新意,好多老师悄悄撤退了。
上午第二个活动便是诗文诵读实验学校汇报交流,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具体负责诗文诵读实验的杨老师主持。此次汇报交流的学校共有五所,有来自常熟、泰兴、无锡的,常州就我们一所。其他四所学校都是泛泛而谈诗文诵读实验在学校全面开花的经验,可能这样的介绍有些老套,会场上讲话声音不断,可我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些学校在诗文诵读实验过程中确实花了一番功夫,通过诗文诵读提升了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人文素养。轮到我们学校介绍“翼溪小诗社”活动经验时,会场里鸦雀无声。我用简单的PPT,超级链接了我校翼溪小诗社活动图片和录像片段,讲述了诗社成员从诵读到创作循序渐进的历程。交流结束后,主持人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戴溪小学的翼溪小诗社活动是在全面推进诗文诵读实验过程中寻找到的一个新的实验点;2.实验过程拒绝浮躁,扎扎实实提升了学生的诗文素养;3.实验与活动相结合,相得益彰。最后,江苏地区总负责人顾岫荫老师的一番总结发言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为今后的实验之路指明了方向。
午餐后,我和小徐老师告别了泰兴二实小,在泰兴汽车站,我们握手告别。在归途中,我踌躇满志,坚信在学校的关心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诗文诵读实验一定会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