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争
中外知名的诗家、诗评家、史学家和考据学家赵翼(1727—1814),字耘菘,号瓯北。祖籍河北,是宗太祖赵匡胤的廿五世孙。雍正五年,出生于武进戴溪桥家境清贫的农家。全家九口仅有薄田一亩八分。他三岁时每天能识字数十,六岁跟随做塾师的父亲到西黄埼张氏馆读书。十二岁学做科举文章,一日成七篇,“人皆奇之”。十四岁时“正式作诗文,以应举业,落笔往往出入意表”,人们视为“神童”。父亲去世后,少年瓯北十六岁就挑起沉重的生活担子。母亲靠织布收入,补贴家用,还时常断炊。一年放学,他步行回家,途中遇见一中年农民携幼童送别妻子,相对哭泣,十分凄惨。他上前询问原委,了解到男的是佃农,因缴不起田租,妻子被迫抛下孩子到地主家做工抵债,于是毫不犹豫地将所得束修二十两纹银悉数送给他们去缴租。回到家里,才知家无隔宿之粮。大年初一早上,夫妇俩到野地里挑了半篮荠菜,煮了一锅菜粥度春节。后代子孙每逢春节尝食荠菜咸粥,以怀念祖先。
乾隆十五年,应顺天(北京)乡试,一举享才名。四年后会试,中明通榜,又考取内阁中书舍人。廿一年自内阁被选入军机处,深得大学士傅垣的赏识,却遭同僚嫉妒,遭蜚语中伤,于是出军机处,复入内阁。后来再直军机处。
乾隆二十六年(1754)参加恩科考试。他在殿试策中,提出“裕民之计”,刘纶等九位主考官统统赏识他的见解,都在试卷上画圈,赵翼的一份试卷独有九个圈,进呈内府,由乾隆皇帝弘历亲自拆封,竟是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是浙江的高望,两人都是江南人,第三名是王杰是韩城人。乾隆就以清朝开国以来,陕西尚无一名状元为理由,将瓯北与王杰的名次对调。瓯北声名从此大噪于朝野。
他在翰林院任编修时,参与《通鉴辑览》的修撰工作;嗣后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州府知府、贵州分巡贵西兵备道观察,为官颇有政声。他在镇安知府任内,革除一大弊政深得民心。按政府平常仓谷春借秋还,镇安习俗,收禾后摘穗成把,不用斗量,盛足筐中秤称记数,官仓出借时,连筐五十斤,还仓时,于五十斤之外,加筐五斤,息谷五斤,又折耗五斤,相沿日久,成为陋习。瓯北到镇安一年后,奉命从军缅甸,地方官买马接济滇军,特制一百二十斤的大筐,百姓深受盘剥,苦不堪言。他回镇安后,开府仓,仍用旧筐,为防止仓吏舞弊,下令在秤杆的六十斤处凿一小孔,把锤绳穿挂其中,加以固定,交给还粮的农民自称。凡是挑两筐来还谷的,都能剩下一筐,“饭食醉炊,欢声溢阛阓”。后他因事去南京,归顺州(今靖西县)州牧就伙同监仓官,强行恢复大筐收谷。州民陈恂等赶到南宁向瓯北告状。他随即命人将州牧等人缚之于众,退还多收的粮食。镇安百姓对他感激不尽,每次出巡,村民争先恐后用竹轿抬他进村,奔走相告说:“赵公来了!”他与父老同桌进餐,有时还自己带酒。他对镇安发生浓厚的感情,当地人民也最怀念他。他调任广州知府后,陈恂等七十余人,跋涉四千余里送万民衣伞到广州,后来还为他立“生祠”,直至光绪年间,镇安人民还说:“昔赵瓯北以硕学鸿儒来守斯郡,政声洋溢。”
他在广州知府任内,处理一起海盗拒官兵案,未曾按律将一百零八名江洋大盗全部处死,而是根据案情量刑,杀三十八人,余遣戍。后同僚疏刻,吏部以违律议处,降一级使用。由此他产生了潜退消极思想,以母亲年高为理由,极力辞官,四十七岁归隐故乡戴溪,初度林泉生活。
乾隆四十八年时,因儿女渐长,乡间屋舍“不能容婚取”,于是购得城内前北岸人官房一所,移居常州。归里后不久,他写了“不能立勋业,及早奉身退;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这首诗透露了瓯北不能立勋,又不欲埋没自己的文才一绮思,于是就以著书传世,“退休”生活开始了新的事业。
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前北岸湛贻堂山茶厅的书房“萧斋”中著述自娱。“俯仰此身何所托,一灯寒照二毛纷”、“撑肠五千卷,纵目廿二史”,“一灯荧荧,寒暑罔闻”,充分说明他著述工作的辛劳。他归卷帙浩繁的史籍作系统致密的考订工作。他对纪传颇用功夫,考据赅博,识见精审。他所撰写的影响深远的考史巨著《廿二史札记》就花了二十年时间。在史学方面《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的《二十二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合称为清代三大考史巨著。梁启超认为“赵翼之《廿二史札记》,此书虽与钱大昕、王鸣盛之作齐名,然性质有绝异处,钱、王皆为狭义的考证,赵则教吾侪以搜求抽象的史料之法。”1910年日本史学家以投票方式选出孔子、司马迁、左丘明、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顾炎武、顾祖禹、赵翼和崔述等十人为“中国史学家十杰”。加拿大汉学家浦立本教授赞扬说:“赵翼能超越孤立的繁琐事实之上以观察,自其中归纳出社会史与制度史发展趋势的通则,此类通则,为近代史学家所试图建立者。
八十年代,蔡尚思在《书林》第五期《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一文中列出文学十种、史学六种、哲学思想方面二十种以及科学四种,共四十种书目,其中就有赵著《廿二史札记》。他认为这类文化名著,“不要说大学生、研究生、就是高中生,也应当读一读,以便得到基本常识。”近代史学家陈垣教授生前曾写了“百年史家推瓯北,万首诗篇爱剑南”的楹联。日本京都大学于1983年还开设《廿二史札记》专业课程。
瓯北不仅邃于史学,且工诗文,他传给后代的诗作,凡四千八百七十二首,内容宏富,涉猎广博,有关古今兴亡、国家盛衰、黎民疾苦,乃至边关野驿、土货洋器、辑诗雕版、草木虫鱼,无不包容,可谓洋洋大观,在中国诗史中实为罕见。已故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组长匡亚明先生曾为《赵翼诗编年全集》题曰:“千古独步,史家绝吟。
他有丰富的政治经历,常借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他孩提时,家境清寒,因而非常赞同挚友洪亮吉提出的人口论,说:“只为人多觉地褊,一人一亩尚难全“,“如今直欲禁婚嫁,始减年年孕育繁。”他也常借诗表达自己对文学的见解。在《论诗》绝句中说:“只眼须
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指出评论诗作不应人云亦云,应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诗作的另一特点是用诗代替杂文,一针见血地痛砭时弊,讥讽世态。由于个人仕途乖戾和官场失意,他在《感事》一诗中写道:“尺波将涸鱼先散,一骨才投犬共事。”活画出封建社会中趋炎附势的小人的丑态,又如“何处夫已氏,作史印悬肘,望门计民赀,掩取鱼人笱。”谴责贪官悍吏搜刮民才,同时流露出愤世不平的心情。
他还研究自然地理,细心观察天候,并通过诗阐述科学原理,作出正确的论断。如“如日月之运行,以东西为程,寒暑之早晚,则南北为限。吾尝出塞北,八月已大雪。又尝游滇中,冬至桃花红。江南黄梅雨,京畿在大暑。闽南腊月蚊,浙东蛙春风。此皆亲身历,非自传闻得。大概气早运,百里一日差,从此计天咫,三万六千里。”(《静观》之一)在乾隆年间,能将自然现象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艺术形式加以表达,这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历代诗坛,亦属罕见。
他的诗不固于唐,不规于宋,而能于唐宋之外,另辟蹊径,当他将刻诗集时,有人评论他的诗:“虽不如唐之杜之美(甫),已过宋之杨诚斋(万里)”他回答:“吾自为赵诗,安知唐宋。”他的诗,反对复古,强调“争新”,反对“因袭”,提倡“独创”。他在《论诗》绝句中写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
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天工”指自然界的规律,“人巧”是指人的认识。这几首诗表现了客观世界事物发展的观点,而且领悟到人的认识与自然界同在日新之中的深刻而清新的道理。“作为两百年前的封建社会的诗人,能有这样精辟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当代文学巨匠矛盾生前对此作了很高的评价。
嘉庆七年刻《瓯北诗话》(又名《十家诗话》)十卷续二卷,论诗有较正确的评论,态度也较为严肃,同样突出反对复古,强调“争新”,主张“创前古所未有,十分重视意新、语新”。在尊唐崇宋的复古气氛里,这是对盲目崇古的诗坛一股有力的冲击,也是诗学上的革命理论,因而与同时代的袁枚、蒋士铨齐名,享有“乾隆三大家”的称号。王治本于《梦楼诗集》(1883)序中说:“日本与我邦素通文教,尤喜吟咏,凡唐之李、杜、元、白、宋之苏、黄及近代之随园、瓯北、船山、梦楼诸家,靡不家置一编,晨夕课诵。”可见他的诗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
1997年,瓯北诞生二百七十周年之际,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国文献学家华夫教授主编的《赵翼诗编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中国文坛最杰出的史家之诗”《瓯北集》;我市文教界、新闻界、收藏界人士五十余人假座市政协大楼集会纪念这位文史大家。
今春,无锡马山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马迹山赵翼墓,使之成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一处历史文化含量最高的景点。赵翼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成就与贡献,将同这座“白银盘中一青螺”的巍巍马迹山一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