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近赵翼>>文章中心>>赵翼故事>>文章内容
“殿试第一名”的探花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殿试第一名”的探花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大寿,朝廷特设恩科会试。

那时,赵翼在军机处已供职多年,长期的文字工作、丰富的阅历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使他的文章和才识更加出众。尽管此前赵翼已有十年会试五次未中的前例,但35岁的他这次却是满怀信心,决心一试身手。

果然,在217名恩科会试录取的考生中,赵翼榜上有名,只等几月后殿试再定名次。发榜后,同在军机处工作并对赵翼寄予厚望的军机大臣傅恒私下对赵翼说:“这次殿试,看来你不必指望得状元了。”原来,在近几次会试中,前三名都是军机处的人,于是朝中传出流言,说军机大臣在阅卷时有所偏袒(tǎn)。这次殿试虽然还有几个月,但军机处的考生已成为众矢之的。赵翼听后,内心不平之余,心想:这次殿试,我只能另想他法了。

殿试结束,按照惯例,由阅卷官员选出前十名的试卷,送呈皇帝过目。担任阅卷工作的军机大臣刘统勋、刘纶(lún),与赵翼关系非常密切,刘纶与赵翼还同是常州人,但他们为了避嫌,决定把赵翼排在十名之外。当时的阅卷,是以卷面粘贴的纸条上画圈的多少来定文章优劣、名次的。这次共有九位官员阅卷,第一卷上画有九个圈,应当以第一名进呈。但刘纶怀疑这份试卷是赵翼所答,迟疑不敢进呈,就请刘统勋复阅。刘统勋对赵翼的字体非常熟悉,看后大笑道:“赵翼的字迹,即使烧成灰我也认得出。这一卷肯定不是他的。”刘纶却说:“赵翼的字谁不认识?我找遍了所有的试卷,也没有找到赵翼的,他一定是改变了字体。”刘统勋再次仔细审阅后,又说:“赵翼平时写的文章非常奔放,不可能这样严谨。”就这样,赵翼的试卷被当作第一名送到了乾隆的手里。

乾隆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审阅了前十名的试卷,发现第一名是江南人赵翼。但在排名时,却以“本朝江浙多状元”为由,把赵翼与第三名的陕西人王杰名次作了对调。就这样,殿试第一名的赵翼虽然改了字体和文风,瞒过了阅卷考官,但还是因乾隆的个人喜好,被降为了探花。但同时也因为这一段曲折,赵翼却名声大噪。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戴溪云溪路16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