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近赵翼>>文章中心>>赵翼故事>>文章内容
勇破恶习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勇破恶习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农历五月,朝廷降旨,令在滇从军的邻省官员各归本任,赵翼又重新返回镇安继任知府。

赵翼到达镇安官舍,天已黑了。他顾不上旅途劳顿,就燃起灯烛,在案前批阅起公文来。他仔仔细细地审阅着每一份官牒和诉状,很快发现在他离任期间,代理知府和天保县令共同谋划,徇私舞弊,坑害百姓。

原来,自从去年同月赵翼奉旨赴云南边界从军参事起,代理知府金某就和天保县令姜某串通一气,狼狈为奸,以“百姓的田地没有凭据,容易引发争端”为由,借口重新登记造册,向百姓收取量田费、造册费、手续费等,从中收刮民财,中饱私囊(nǎng)

当时,还没有到秋收时节,老百姓哪有钱交这些费啊?二人就命令官差先将田地登记入册,想在秋收后将钱收回。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赵知府竟会提前返回!

赵翼通过多方调查证实此事后,立即要求他们向老百姓收回成命,并把二人关入地牢,依法查办。镇安百姓见赵知府一回衙,便免掉了这一项钱款,并搬掉了两大恶吏,个个感激万分。

转眼到了冬季,官府收谷入仓,赵翼又一举革除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bì)政,更是大快人心。

按照惯例,设在镇安的国家粮库——常平仓里的粮食,往往用于备饥荒,老百姓可以春借秋还。镇安风习,稻谷连穗入仓,并不脱粒,因而不用斗量,用大筐来称。以往,老百姓借常平仓粮食,官府连筐给五十斤,除去筐重五斤,借粮者实际仅得四十五斤。而到还稻谷时,就不同了,五十斤之外还须另加筐重五斤,息谷五斤,损耗五斤,实为六十五斤。一进一出,百姓每筐损失二十斤。奸吏在称谷时,还暗做手脚,老百姓就更吃亏了。这样的恶习,已经沿续好多年了,但镇安之地天高皇帝远,官府动不动就施加高压,所以,老百姓明知被敲诈勒索,也敢怒不敢言。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十有八九成了官府的囊中之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前一年,由于边境发生战乱,广西官府奉命购买万匹战马。地方财政匮(kuì)乏,无力承担,便转嫁于百姓头上,本来百姓仅需交粮六十斤,现在得交粮一百二十斤,百姓虽不堪其苦,却无处诉说。

赵翼身为知府,不忍心目睹民脂民膏尽被搜刮,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决心找个机会,搬掉这块压在百姓身上的顽石。那天,正值府仓开仓收谷,赵翼即令吏役在称六十斤的地方凿一小孔,将秤锤固定在孔下,使任何人没法移动,听凭百姓自己去称。那些挑两筐来的百姓,居然可以剩一筐回去,心情自然十分高兴,纷纷跑到城内外酒馆,举杯庆贺。人们奔走相告,用不了几天,稻谷全部收齐。从此,地方官吏再不敢胡作非为。

赵翼成了镇安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恩人。每当知道赵翼外出,年轻人就扛着轿子迎接,父老妇稚(zhì)呼唤着知府青天大人,夹道膜(mó)拜。到了住处,百姓们又争着献上酒菜,村村如此。此情此景,赵翼看了非常感动,更加坚定了他为民作主、造福百姓的决心。以后,赵翼处处为民着想,为镇安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个个感恩戴德。

五年后,赵翼奉命调任广州知府,因故未能与百姓当面话别。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在赵翼的妻子和族孙鹤冲离开镇安时,百姓在沿街设香案跪送,借以表达对贤太守的敬慕之情。直到赵翼去广州上任六七个月之后,镇安州民陈恂等七十多人,自愿凑钱制作了“万民伞”、“万民匾”,长途跋涉四千多里,送到赵翼的知府衙门,一时轰动整个羊城。

镇安百姓为感谢赵翼的恩德,还为他建造了“生祠”。到光绪年间,镇安人民还说:“当年赵瓯北以硕学鸿儒来守本郡,政声洋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戴溪云溪路16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