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近赵翼>>文章中心>>赵翼故事>>文章内容
一条建议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一条建议

赵翼由于看不惯官场的种种黑暗与丑态,于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10月弃官返乡,开始了新的生活。他身着布衣,专心治学,著书立说。空余时,往来于农田村落之间,和老农、樵夫交谈共饮。亲切的乡音,浓浓的乡情,常使赵翼激动不已。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春天,赵翼在朋友的举荐下掌教有名的扬州安定书院。第二年六月,他忽然得到江南发生旱灾的消息,想到家人和父老乡亲正在受难,他心急如焚,便立即起程,乘着帆船从扬州渡过长江,又从镇江直往常州。但在归途中,他发现有许多装满粮食的米船从常州方向逆水而上。他感到很奇怪:家乡发生旱灾,照例是粮食更加珍贵,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米运出呢?

通过了解,他才得知其中原因:原来干旱后,河面水位降得厉害,各地的米船都无法开进苏州城,造成苏州粮食短缺,米价暴涨,老百姓买不起高价米,苏州知府下令所有米商必须平价售米。由于常州的米市也受到影响,米价有所上涨,常州守令便依样葫芦发布了“米价平粜”令。老百姓无不称赞官府体恤(xù)民情,但本地的米商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便偷偷摸摸把米运往镇江,外地的米船也不敢在常州停留。得知此事,赵翼更加着急了。

赵翼回到常州,顾不得回家,便急匆匆地向常州府衙(yá)跑去。他把返乡途中的所见所闻全告诉了夏知府,并坦诚地说:“大人,你这是救百姓一时之急,却将陷百姓于更大的困境。”夏知府还不明白,赵翼又说:“大人,现在常州往镇江的水路还能通航,但是不仅没有米运进来,而且本地的米商都把米运出去。今后一旦河水干涸,粮食断绝,老百姓吃什么呢?相反,如果把米价抬高,不仅本地的米商不会把米往外卖,还能吸引过往的米船。我们就能把米储备起来,到时候城里就不会缺粮了。”知府听了赵翼的话,如茅塞顿开。经过调查,情况正如赵翼所说,便立即重新发布了“米市令”。

常州的米价又涨高了,且比降价前还要高出一些。老百姓恨透了赵翼,数百人聚集了跑到赵家闹事,并抢去了不少东西。赵翼怕儿子遭到不测,便带他们兄弟几人去扬州暂住。按照当时的刑律,在城内聚众抢劫,应当治以重罪。但赵翼认为:老百姓不明内情,虽然聚众闹事,但情有可原,不应当施以重刑。他请人将这个意思转告夏知府,使闹事百姓得到了宽大处理。

后来,正如赵翼所料,旱情更加严重,连通往镇江的河道也干涸(hé)了。即使高价收购,米也无法运来。而常州的百姓,却靠以前储备下来的高价米,缓解了灾情。至此,人们才不得不佩服赵翼的远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戴溪云溪路16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