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叹
从赵翼低价售米却被一抢而空这件事后,转眼又过了两年。这年夏天,淮扬又发大水,来常州逃荒的队伍更是一拔接一拔。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lán)褛(lǚ),拖儿带女,沿街乞讨,实在是可怜极了。
目睹这一切,赵翼虽有心施救,也无力挽天。但赵翼还是在诗中一再记下他所看到的一幕幕逃荒景象。如在《剥榆皮》一诗中写道:即使是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只要能讨到东西吃就算有本事了。捡来菜皮连同黄叶一起煮着吃,就连榆树皮也被剥得干干净净,露出里面光秃秃的树干。又如在《掘芦根》一诗中写道:芦根维系着芦苇的生命,但灾民们也不问芦苇的主人是谁,就一哄而上,从地里掘出芦根,晒干后捣成粉煮着当粥吃。可怜久居这里的蚯蚓和昆虫们也无处逃身,无家可归。
逃荒者越来越多,三五成群,百十结队,也不由得让人望而生畏。店铺老板见了他们连忙关门。当地官府怕他们聚众闹事,稍微给些银两,便硬把他们押送出境。但下游的官府也不准灾民入境,仍把他们押送回来。官府将灾民就就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可怜的灾民走投无路,只好坐在河边默默无语,泪湿泥土。由于衣食无着,路旁每天都会增加一些灾民的尸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赵翼在诗中还写下了对政局动荡的不安:不要看这些逃荒的饥民流落无依,瘦骨伶仃,但他们照样能搬动国家政权这一腐朽的舟。在赵翼看来,目前要使社会秩序安定的唯一途径,便是控制水灾,使百姓有田可种,有家可归。他深刻地分析了洪水发生的原因:本来淮河上游的水经洪泽湖流入黄河,最后百川归海。而今由于黄河入海口的泥沙淤积太厚,滔滔黄河水非但不能入海,反而倒灌入洪泽湖。区区一个洪泽湖,又怎能容得下黄、淮二河之水呢?所以几乎每年都要河道缺堤,每年都有水灾发生。而那些朝廷下拨的修筑堤坝、疏通河道的银子,又到哪儿去了呢?
赵翼早有“霖雨活苍生”的宏愿,面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无数饥民,面对大清王朝令人痛心的局面,他再也不顾“抢米”的教训,再也不顾个人的得失,终于勇敢地站了起来。他慷慨解囊,带头捐银千两,并联合当地士绅,募捐赈(zhèn)灾,救助百姓,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他的人生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