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近赵翼>>文章中心>>赵翼故事>>文章内容
“三半老人”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三半老人”

赵翼辞官还乡后,专心著述,陆续编成了《瓯北集》、《瓯(ōu)北诗钞》、《陔(gāi)余丛考》等书籍。在完成史学巨著《廿(niàn)二史劄(zhá)记》时,赵翼已年逾七十三岁。七十五岁时他又完成了著名的论诗集——《瓯北诗话》。

晚年的赵翼,自号“三半老人”。哪“三半”呢?就是眼睛半明半昧,耳朵半聪半聋,嗓音半响半哑。下面我们说说这位老人晚年的一些故事吧!

 

(一)腌yān白菜

1806年(嘉庆十一年)1022,是赵翼八十岁生日。因为仰慕他的才学、人品和声望,许多远方的朋友、年轻的诗人,都从大江南北寄来诗文祝贺。家里更是热闹,儿孙们按照当地的风俗,请来当地有名的戏班子,演戏三天,为他暖寿。

赵翼生日那天,整个赵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附近的乡亲赶来看戏,调皮的孩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戏子的唱声,乐器的伴奏声,小孩的笑声,还有人来人往的脚步声,汇成了一条欢快的小溪。

赵翼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热闹的场面而飘然忘乎所以。他倒觉得书生门第,不应该这样故作声势,浪费钱财。但他事前几经阻拦,儿孙们却执意要办,也只好由他们去吧!作了一些必要的应酬,客人们都到场上看戏去了,他却无意观赏场上的歌舞。他来到后院的厨房外,看到有一大堆新鲜的白菜,当时正逢白菜上市,吃不掉就会烂掉。他就招呼下人过来,督促他们早日把白菜腌作过冬的菜,并赋诗一首:“乡风暖寿本无稽,儿辈寻欢欲借题。珠翠满堂箫鼓沸,先生正制菜根齑(jī)。”

 

(二)màodié)情深

赵翼晚年,摆脱了俗事的缠扰,对后辈子孙更加疼爱,儿女们对他也非常孝顺。

三儿子廷俊送的饭菜十分讲究,对老人照料也特别周到。老人却担心廷俊的脾泄病,常常劝他及时服药。可谓“一甘一苦虽殊味,总是人间父子情。”

大概在赵翼八十一岁时,老伴高氏又得了重病。起初饭食难以下咽,后来连稀粥也喝不下,甚至呼吸都很困难。赵翼时常陪在身边,安慰她。儿孙们细心地服侍,并请来医生为她治病。但这样断断续续过了好多天,她的病也始终不见起色。到了第二年春节,高氏已卧床不起,她自知命不久长,弥留之际,还告诫家人:她死后,丧事必须简办。

到了农历正月十九日,高氏果然与世长辞。赵翼失去了朝夕相处、相濡(rǔ)以沫的老伴,分外伤感,常常黯然神伤,泪湿枕被。

 

(三)分家产

老伴过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赵翼才逐渐走出了孤独与伤感。也许是他预感到年事已高,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便着手料理为子孙分家产的事。

赵翼贵为探花,为官多年,一生又有许多文章著述,照理家产应该很多。但实际上,他把许多钱财都用在救济灾民身上了。当时的家中资产,也不过是九间房子和几十亩地。

赵翼有四个儿子,十个孙子,曾孙一人,但是,赵翼在分家产时,首先想到的却是早年接济过他的亲朋故交,他说:“财债当偿,心债尤不可负也。”他尽管对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已经多次酬谢,但这次分家,仍然没有忘记他们,尤其是对幼年接济过他的杭应龙先生。

滴水之恩,终生不忘。这便是自号为“三半老人”的赵翼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戴溪云溪路168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