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李鹭瑶,女,汉族,1989年10月出生,共青团员,现为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 李鹭瑶同学曾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她获得的主要荣誉有:“江苏省07十佳青年学生”、南京市首届“十大校园文化新星”、“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优秀团干部”、“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五星学子”和“三好学生”。学习上,她曾获一等奖并曾获“周恩来奖学金”。在全国日语朗诵比赛中获三等奖,全国作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其专业日语已通过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一级认证。
曾于2005年被学校公派至日本留学,在《朝日新闻》发表文章,并多次发表演讲。在模拟联合国领袖训练营中,两次被授予“优秀学员”称号。多次接待校内外各国友人,并多次在校内外担当日语翻译,义务地为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处服务。
李鹭瑶的家庭对于李鹭瑶来说,是一个拥有欢乐、民主与知识交融的“芳草地”。她的父母深知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中无论是乘车让座还是参加捐助活动,平常小事都是他们教女做人的好契机,为了能让女儿体验快乐学习,他们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兴趣做女儿最好的老师。“词语接龙”、“对诗”、“父女擂台赛”、“英语小课堂”……都是他们伴女成长的“品牌”栏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李鹭瑶的父亲李波的教子心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子女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富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放眼未来,用科学的理念在家庭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某种教育方式,现在写下的只能算是我在女儿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回望和体会罢了。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教育子女,我坚信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重要性,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父母。因此在孩子未出生时,我先进行自我塑造,克服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迎接孩子的降生。如:在公交车上,自己首先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孝敬体贴长辈;带着孩子参加社会上的捐助活动……看似一些很平常的事情,但这些,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从小到大,我们每每带孩子出去,公交车上,她很少能够从头坐到尾,总是关注着车上是否有老人、孩子、残疾人;总是热心地招呼他们到自己的座位上来,然后甜甜地一笑。再有,校园中,社区里,她的乐于助人是一直为大家所称道的。无论是希望工程,还是98年特大洪灾;无论是学校有同学家庭困难,还是社区有孩子患血癌,她总是第一时间将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捐献出来。看到这一点一滴,我总是在心中倍感欣慰,因为我感到自己在她生命中种下的种子正在发芽,开花。
家,欢乐与知识交融
让孩子学到知识也许并不难,可以是时时催促,可以是逼迫强制,而另一种方式--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却并不十分简单。可以说,我在这一方面还颇花了一番心思:第一、你要使孩子对你的话感兴趣;第二、你必须放下架子,当孩子平等的朋友;第三、你要让孩子对你充分地信任:第四、也是最具体的一条,你要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
在动笔前,女儿帮我出谋划策:“就写写我们在家里的快乐课堂吧!”看来,女儿对家庭学习环境也是很满意的嘛!
的确,在家里,学习是一家三口最大的乐趣。大概是四年级的暑假吧,刚学了一年英语的孩子提出要教我们英语,我们乐呵呵地答应了。当天开始,这个小老师就正式上课了,一家人在客厅里建了个“小课堂”,女儿像模像样地搬来了小黑板、教科书,连说带写,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坐得端端正正,学得有板有眼。热情高涨却经验不足的她,有时还需我们提个“ABC”,但大家兴致都很高。比如说我,学生时也学过不少,可这么多年,记忆也多少模糊了,经女儿这一堂堂教学相长的课,倒也使我说起几句洋话来颇流利了。女儿呢,当然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和巩固。一个暑假,没有太多的习题,没有忙碌的补习,而一开学,老师就发现女儿的英语上了很大的一个台阶,女儿朝我挤挤眼,“这可都是'小课堂'的功劳啊!“现在,女儿在外国语学校上学,专修日语,不时也教我们几句,三个人在一起,时不时冒上几句“Hello”,“沙优娜拉”,真是乐趣无穷,笑语不断。
让兴趣做老师
家里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追溯到女儿牙牙学语的时候。孩子的本性都是贪玩的,而且此时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思想,也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可言,因此如果像现在的很多父母,忙着去买各种书籍,其实是功效甚微的。对孩子只能是潜移默化地引导。那时,一有空,我就和孩子一起玩“词语接龙”的文字游戏(一个人讲一个词,另一个人接着那个词的最后一个字再说一个词),由于孩子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多,字也认得很少,所以最初的游戏规则定得很宽泛,只要字音基本相同或接近即可。渐渐的,在游戏中孩子很容易地接受了很多词汇。于是,规则改了,要求字音完全相同。紧接着又改为字要相同。没过多久,就又由“词语接龙”变为了“成语接龙”。难度一层层递进,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也一天天浓郁。现在,不时有人夸女儿作文写得好,女儿还总是归功于我这个老爸当初的“接龙”呢。很多朋友问我当初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而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是老不听话。其实那些孩子有很多还没上学,为什么急着想让孩子成为早慧的神童呢?也许,我们从来也就没有奢望过这些,只是悄悄地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学习而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不在少数,只是很多家长容易忘记罢了。而我们很顺利地请到了这位良师,并且和孩子一起当起了他的学生,不是吗?
交流,让我们成为朋友
很多家长苦于不了解孩子,也有很多孩子称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其实是缺少两个字--交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就主动与她交流,了解她的想法,即使是幼稚的、不合理的,我都仔细地听,不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又常常是从孩子的角度、孩子的眼光出发,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直到今天,我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几乎成了一种习惯。吃饭时,散步时,孩子都会主动与我沟通。校园动态,学习进度;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快乐或悲伤的心情,我们无所不谈。不光女儿谈,我也谈,也会和女儿讲讲自己的学生时代,自己的工作。有一次,我事先从老师那里知道女儿考试不太理想。果然,女儿回来后没精打采的。晚饭时,我仍然像以往一样,兴趣盎然地与女儿聊天。女儿却只是不停地往嘴里扒饭,我只好自己先打开话匣子:“今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有一个作家,当初向多家报社投稿,却屡屡失败,还遭受了周围人不少的冷嘲热讽,可他从不放弃,终于文章开始接二连三地发表,而那段失败的经历也成了他笔下人生的一个话题。”女儿开始把注意力从饭上转移到谈话上,“可是,失败了……”“失败了,总有些不高兴对吧?”“那当然。”“我不是常说吗?天上下雨路上滑,有人跌倒有人爬。人生考验平常事”,还没等我说完,女儿调皮地一笑,接道:“再跌再爬又算啥!”……
我与女儿就像女儿所说的那样,我是“大朋友”,她是“小朋友”。
女儿说班上很多同学羡慕她,因为我们从不勉强她做多少习题,参加多少辅导班;让她看电视,让她玩。的确,我们对孩子采取“小事顺其自然,大事讲民主讲原则”的态度。比如说,女儿想给同学买生日礼物又没有时间,我们就会帮她去挑、去买。又比如说,一次期末考试前期,女儿被推荐参加市里的演讲比赛,我们劝她不要参加,以免影响考试,而女儿认为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当然也尊重了她的意见。结果,女儿果然“两手抓”,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赛时也发挥得令我这个做爸爸的都觉得相当精彩。并且,由此,我们家还被女儿封了个“荣誉称号”--“平等民主好家庭” 。
让孩子去闯自己的天地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注意在各个方面支持并鼓励她做一些大胆的尝试,让她在自己的摸索中去体味做人的种种道理。
比如,孩子小学就参加了学生记者团,我们不断鼓励她出去采访。据她说,有不少小记者,都是父母找熟人,或干脆包办代替。但我们却始终坚持做一个“旁观者”,让她自己联系采访对象,自己赴约,自己组稿。
有一次,孩子获得了一个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采访的任务,我们带她到了北京,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工作”。宾馆是安排好的,里面住了很多天南地北赶来人民大会堂开会的老艺术家。我们就不断地鼓励她去采访,结果她采访了很多人,还与很多老艺术家交上了朋友,得到了不少精美字画;回到南京后,还有人来信呢!最让女儿难忘的是大会当天,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坐着许多国家领导人。女儿想去,又不免有些胆怯,最后竟要求我们陪她去。我鼓励她说:“你没看过电视上的记者,为了采访不顾一切吗?现在,机会放在你面前,你应该和他们一样有勇气。因为你也是记者,这是工作!”听完这番话,女儿好像下了很大的决心,散会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结果被工作人员拦了个不知所措。当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整个过程中,让孩子多了一次闯练,多了一次体验。
写在最后:
现在孩子逐渐长大了,成长道路依然漫长,但我总是默默的在心里对她说:“女儿,大胆地向前走吧,在你背后永远会有一片快乐的“芳草地”,有一个轻松的别样的“学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