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深度学习”的课堂样例
为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探索深度学习的课堂样例, 5月3日,课题中心组成员邵琴和陆敏雅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一堂研究课。中午,全体中心组成员集中“翼起吧”,开展了一场沙龙式的研讨活动。
邵琴老师执教的是六(1)班语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研究主题是“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课堂上学生的座位已从常规的秧田式变为宜于开展小组合作的块状式。教学设计体现了“组块教学”、“向读学写”等教学理念,内容精当,由扶到放,逐层深入。小组学习中,组长组织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尤其生动的是学生的互教互学,极大地促进了课堂学习的深入和细致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学习金字塔”中,效果达90%。而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交流的点评中、教学语言的过渡中、学习方法的提炼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在课堂上大大缩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彰显。
陆敏雅老师执教的是三(1)班数学课《认识分数》,研究主题是“践行‘发现数学’,提升学科素养”。教学设计体现了演绎法和分析法两种逻辑思路。教师创设了熊大、熊二去森林野餐的教学情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呈现了把不同总量的披萨、草莓、苹果、梨平均分成两份,答案都是二分之一的现象,从而发现了“变与不变”的规律。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逐步提升,不断强化。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学推进的追问中、现场资源的捕捉等方面。体现出一种数学课堂特有的清晰之美、思辨之美、逻辑之美。
两堂研究课,不仅很好地体现了预设的研究主题,也体现了“促进深度学习,打造真实课堂”的课题思想。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给听课老师许多启发。在研讨活动中,大家表示:将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班级学情,进一步关注教学常规,使学习真实地发生;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促进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