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语文组开展“把握年段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系列研究活动
“把握年段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我校语文组本学期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将教研重点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教研组的引领作用?本学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语文教师培训
同时,我们在学校网站发布了《小学语文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比较中明确阅读教学年段目标》等多篇文章,供老师们学习。
二、组织学生阅读能力单项调研
本学期拟开展两次四至六年级学生阅读调研。3月16日中午,语文组组织相关教师召开了阅读调研准备会议;17至23日,分工进行了阅读调研命题和试卷把关工作;27日,组织了四至六年级学生第一次阅读调研;28至30日,进行了备课组阅卷和质量分析工作。
通过系列活动,我们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四层级”和“三情景”提高了认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四个不同的层级: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在小学阶段,解释性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复述性理解能力是基础,评价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可以视作发展性目标。“三情景”是指阅读试卷命题的三种测试情境:(1)“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它关注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科学小品文、议论性文字或新闻报道的测试效率较高。一些图文材料也可以作为测试文本。(2)“为了获得文学体验而进行的阅读”:它关注学生对文本中文学性因素的感受与体验,主要采用文学性文本作为测试材料。(3)“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阅读”:它关注学生利用阅读所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常采用说明书、天气预报、节目表、时间表等实用性文本作为测试材料。
总体来说,本次阅读试卷的质量较高,调研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同时也暴露了学生在细读文本、审题答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细化研究专题
把握年段目标,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加强语文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在教科室许建生老师的指导下,设想进一步细化主题,由各备课组选择其中专题开展小课题研究。从以下三个维度出发:(1)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入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概括大意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等等。(2)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优化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优化阅读教学的情景创设、优化课堂阅读的教学思路、优化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关注课堂的生成性、优化阅读教学的训练过程、优化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等。(3)从教学管理的维度出发,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互助和合作意识?如何转化后进生?等等。
四、开展课例研究
董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独辟蹊径。课始从文章对郑和远航的评价入手,“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那么,郑和远航,规模究竟有多大呢?快速地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并且在每一板块的小结时,及时照应郑和远航的意义:“它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教学环节更加灵动。
在教学过程中,董老师十分关注学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水平,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自主思考,积极发言。“为什么把这些船称为‘宝船’呢?”“郑和面见国王时会怎么说?当地老百姓看到这么宏伟的舰队,会怎么个‘惊叹不已’”“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十分凶险?如果是你,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样?”“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些问题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想象、体验和表达。入情入境,启迪智慧。另外,媒体的运用有效地补充了文本资源的不足,渲染了教学情境。
在中午研讨时,许多老师对本堂课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进一步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关注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等。总体来说,该课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研究主题,达成了研究目标,同时也给予全体老师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把握年段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现了我校语文组近年来积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反映了我们求真的教研思想和务实的教研作风。我们将一如既往,共同努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我校语文课堂的深度改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