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黄赛燕
许楠英(1919—2012年),女,戴溪人。她从小天资聪慧,十四岁就独自一人到异地求学。1941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因为当时无法从事化学研究,所以只能担任起化学教师。
她任教的第一所学校便是戴溪小学。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她,虚心好学,不懂就问,很快掌握了教学的技巧。她不仅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而且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循循善诱,生活上悉心呵护。在戴溪小学不到一年,她又辗转于宜兴张渚念劬中学、江苏省临时中学、溧阳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49年8月到省立苏州中学工作,直至六十四岁退休。在苏州中学工作三十余年,她先后担任普通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许楠英先生在化学教学方面很有研究,她的化学课风格独特,深受学生喜爱。比如讲氢气,一般的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氢气瓶口,让学生看到氢气确实能燃烧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但许先生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把2:1体积氢和氧的混合气体,用导管导入铅皿的肥皂液中,然后点燃,结果发生巨大的爆鸣声。这样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如果比例恰当,氢点燃后会发出巨大的威力。这样亲历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化学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著名工程化学家何鸣元就深有感触,他回忆说:“许先生对课程的讲解非常独特,像元素周期表那样枯燥的知识她也能把它描述得非常简明生动,让人一下子就能熟记于心。许老师律己甚严,上课无一分钟迟到,下课无一分钟拖堂;讲起课来语言简洁,字字精练,不费斟酌。她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学生的答题必须简练准确。有一次,我的试卷被许先生选为范例公布校园内,我心中除了油然而生的骄傲自豪之外,更升腾起一种想穷尽化学世界的愿望,是许先生影响我走上了化学研究之路。”严谨治学的许先生是苏中教师学习的典范。
许楠英先生作为学校领导,有卓远的教育眼光,她认为办学靠的就是教师,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就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他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不仅经常参与化学教学研讨活动,而且对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也十分关注。据苏州中学姚福年老师回忆,1978年当他作为一名实习生来到苏州中学,第一次上政治公开课,许楠英校长就亲临听课,并从教材教法、师生交流、教学互动、语速语气、板书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让他受益匪浅。是许校长的的信任、鼓励和厚望,让他这个仅读了两年初中的“老三届”有机会跨进了苏中的大门。
许楠英先生一生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她常常对大家说:“教育决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职业,而是关系到立国之本,为了民族的明天,为了人民富裕的大事。”退休后,她仍与教育结缘,创办了蓓蕾学校,拥有九千多名学生,奉献着她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