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戴溪镇有十多所村小,分散在各村。各村小规模偏小,学额不足,教学设备落后,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而戴溪小学南面的一排平房、中间的楼房已全是危房,也急需改造。1997年,戴溪镇政府决定合并各村小,易地新建戴溪小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整合教育资源。
当时,戴溪镇地处偏僻,地方可用财力相对有限,新建学校面临着经费严重短缺的尴尬困境,要新建一所400多万的现代化小学,谈何容易!但是,政府下定决心,非建不可,非建好不可。镇政府首先吹响集结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建学校!”在镇政府的带动下,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力支持,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一边筹集资金,一边排除万难,为新建戴溪小学而全力以赴。迁坟征地是建校第一难事。为做好迁坟工作,镇政府组织召开迁坟动员大会,时任镇派出所指导员喻金仁主动做通姻舅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带头迁坟让地。新校所在地周家头村村民周仲林主动劝说社员,要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要以全镇孩子的教育为重,全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建设和发展。在大家的努力下,迁坟征地工作非常顺利的完成了。建校中,社会贤达慷慨解囊,全体教职工纷纷捐款,收到捐资助学款共陆拾陆万贰仟陆佰伍拾捌元肆角正。全镇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捐资兴学的奉献之歌,全民办学蔚然成风。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一年的努力,戴溪小学新校舍在戴溪街西慈云村委落成。一座座新教学楼拔地而起,一件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实其中。捐资助学风潮的兴起,不仅给戴溪小学带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突破、新跨越,而且使戴溪镇形成了“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