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网站!现在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岁月留痕>>文章内容
黄鹤立与牖灵学堂
发布时间:2014-05-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许建生

戴溪地处武进东南,水陆交通枢纽,武进港、锡溧漕河在此交汇。百年前清代探花、史学大家赵翼就出生于此。清末时期,小小的戴溪就有30多所私塾。

当时戴溪东街头有个叫黄鹤立(字漱先,18671928)的秀才,幼年家贫,天资聪颖,曾与赵翼故居为邻。他当过塾师,开过收茧行、蚕种场,并动员民众种桑养蚕,增加收入,在当地有很高的声望。

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2月,周边乡镇安尚两等小学堂、政成两等小学堂先后创立。黄鹤立虽然是个秀才,但思想开明,觉得只有顺应潮流,创办新学,才能推动本地教育的发展。

黄鹤立召集了当时戴溪街三位有名的塾师――杨国英、朱湘林(秀才)、赵品树(秀才),和他们一起商量创办学堂大计。很快,他们便达成了共识,决定把三所私塾合并为一所新学堂。既然要办学堂,当务之急要解决校舍问题。当时的黄鹤立还没有兴办实业,三名塾师也是一穷二白。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戴溪街几户有钱人家。当时的殷家有十七间房子,地理位置适中,当家人殷龙太也比较开明,待人和气。于是,黄鹤立一行四人一起前往殷家,向殷龙太说明来意,阐述创办新学之好处。经过一番工作,殷龙太答应借独立的两间房屋作校舍之用。黄、杨、朱、赵一行人又分别动员学生、家长,让三所私塾的学生到新学堂读书。

1906年秋,戴溪第一所“洋学堂”终于成立,校名为“牖灵学堂”,寓开启心灵、启迪智慧之意。教师奚文献,陆区桥人,学生三十余人,课程有修身、中国文学、算术、历史等。这就是现戴溪小学的前身。后呈报教育局,学校更名为“牖灵初等小学堂”。本地又陆续关闭了一批私塾,把孩子送到学堂来读书。周边地区也有人慕名而来。

1915年,学生数已达七、八十人,学校又遇到了校舍不足的困难。黄鹤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在戴溪老桥东桥脚下,有一“文昌阁”,建于明朝。前进楼房三间,西并“水龙宫”二间。中间一明堂。后进三间,内供“文昌”、“关帝”二神,因名“文昌阁”。如果把菩萨搬掉,这里正是新学堂的好去处。想到此,黄鹤立又积极行动,经乡董(乡行政负责人)批准,呈报教育局,将学堂迁于此,学校又更名为“安尚乡第一初等小学”,分两教室,三位教师,校长高开生。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黄鹤立“掀菩萨,破迷信”的故事。听说要搬迁学校,师生无不欣喜。黄鹤立带领师生群众,大踏步走进大王庙文昌阁,要把里面的菩萨搬走。但事到临头,众人又都不敢动手了,生怕得罪了菩萨,自己遭殃。黄鹤立对着菩萨,大声说道:“今天是我黄鹤立带着大家来搬菩萨的,菩萨如要怪罪,后果由我一人承担!”说完,便带头干了起来。众人也不再担心,齐心协力把庙宇改造成了学校。真是无巧不成书!事后不久,他的二儿子黄鉴(字景直,1902-1984)真的生了一场病,但不久就治好了。

    从此,大河汤汤,书声琅琅。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昌阁这个校址沿用了60多年,为培养家乡学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怀念旧版 | 站长信箱 | 发文统计 | 访问量统计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