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活力,着力建设“致真”课堂
学校以打造“致真”课堂为抓手,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达成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着力提高课程和课堂实施水平,在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尝试。
一、理念把向,目标明确
致真课堂之“致真”,即知“真”,学“真”,成“真”。“致”是态度,“真”是愿景;“致”是过程,“真”是结果。其核心就是坚守真实、追求极致。建设致真课堂就是要以真实的教与学,发展学生的智慧,愉悦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坚持“立真之品,振翼以行”的办学理念。
二、要素明晰,定位准确
“致真”课堂有其本质属性,经历了课堂实践,行动反思,再实践的闭环流程,我们捕捉到了它的核心要素。
真实: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从中获得真知、真理、真规律,真发现、发现真。
自信: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富有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学生质疑追问、敢想敢说、创意创新、自信生长。
愉悦:教学过程平等、民主、开放,学生在真实学习中乐学善思、笃行不怠、身心愉悦。
三、模式清晰,运作有序
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和流程。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我校“致真”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三学三问”。一个主题或一课时内容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学”即独学、合学、拓学,“三问”即自问、探问、追问。具体为“三环六步”,“三环”即“独学自问环节——合学探问环节——拓学追问环节”,每个环节有两步或两个操作要点: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合作探究、归纳提炼——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第一环节:独学自问。即教师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单,落实自主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个人独立自主学习。包括两步,一是自主学习,教师立足学情,基于教材,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单,明确学习目标、布置自学任务、提示自学要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等自学预习活动。学生通过独立自学初步了解和感悟学习内容,并生成一些认识或问题。二是生成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交流自学情况,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主动、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浅显的、容易的、个性的问题及时解决,深刻的、复杂的、共性的问题在第二环节合学阶段时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问诊判断,以学定教,调整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课堂将自由表达、对话交流作为学生的一种权利和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环节:合学探问。即根据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搭建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步开展合作互学、深度探究。包括两步,一是合作探究,指向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学生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教师创设深层探究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以同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观察、实践操作、问题探究、展示交流、质疑提问等活动。二是归纳提炼,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探究和交流发言,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领学生对一些重点知识、重点方法、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三环节:拓学追问。即立足于学生的“学”,对本课时所学内容和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整理、延伸、总结、反思。包括两步,一是拓展迁移,组织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运用,即开展指向学习目标的一项任务或当堂练习检测,在练习或检测结束后进行简要点评。练习检测可根据学科特点,灵活采用口头练习、笔头练习、说写结合等形式开展。二是总结反思,每堂课结束时都留有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简要评点和提示;也可以是让学生追问自己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感受;还可以设计若干问题,引领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学习过程。
“三环六步”旨在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实践、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信心,倡导善学好问,提升学习力、合作力、探究力、创新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四、管理精细,评价有方
教学评价,一般来讲是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从具体内容来讲,包括对教师确定和落实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情感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等进行分析评价。从教学过程来讲,是对教师在指导课前学习、开展课堂教学、组织课后学习活动等各项教学活动中的理念和行为进行系统评价。
学校根据“致真”课堂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研究制定《戴溪小学教师教学行为要求20条》和《戴溪小学“致真”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教师必须据此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前课后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评价,从中总结优点和亮点,提炼经验和思想,发现问题和困惑,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各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在日常随堂听课、公开课展示、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中,应用《“致真”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评议研讨,帮助其总结经验,诊断问题,思考改进策略;依据《教学行为要求20条》加强对教师课前课后教学活动的观察评价、督促指导。
由教导处、教科室负责,会同各教研组长,根据《教师教学行为要求20条》《“致真”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结合日常检查备课、随堂听课、调研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等所了解的情况,每学期对全体教师的教学作一次系统的分析评价。
五、躬身研究,质量有效
如何打造我校的“致真”课堂是学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我们开启了“致真”课堂的实践研究。
1.以教研助推课堂教学。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修养”为核心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校层面除了基于教情、学情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外,更重要的抓好校本化的主题教研,以教研力量助推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教学需要什么,教研就供给什么。学校围绕教学所需,精准开展主题教研,实行“一学科一主题”策略,做到各学科每两周推动实施一个教研主题,一学期交流汇报教研成果,不断推动教学改革走深走实。二是教师缺什么,教研就补什么。学校通过骨干教师展示课、师徒交流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常规教研课等多种课型展示,将主题教研嵌入其中,不断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三是教师成长多少,主题教研就跟进多少。学校通过分层推进的方式,为各类教师的发展助力:青年教师雏鹰振翼,通过教研要清晰理解课程性质,对学科教学有明确目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践行;中青年骨干教师展翼奋飞,通过教研要深耕讲台,潜心育人,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成熟型教师伏翼千里,通过教研要对教育教学有独到理解,个人风格日趋完善,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由此促进教师队伍品质化提升,为“致真”课堂精准发力。同时,为适应“双减”的新形势,我们提出了“30+10”的时间管理模式,着眼提高教学质量,严管教学常规,向40分钟要质量。
2.用课题培育学科特色。
基于农村学校特色,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目前有四个区级在研课题,语文《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数学《“发现数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研究》、英语《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小学科《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另有多项校级学科微课程项目,课题研究向每个学科、每个教师辐射,并努力达到两个转变。一是变“要我研”为“我要研”:老师们怀揣着挚爱、热情、耐心和坚持,志同道合,积极面对,热心研究,携手同行,主动促进教科研活动开展,学校聘请专家名师来担任团队顾问,指导研究工作,教师以加入科研团队而引以为豪,由此从外围上促进科研氛围更加浓郁。二是变“泛研究”为“专研究”:面面俱到的“泛研究”也许能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却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于一个课题研究,集中精力,以课题为抓手,以提升为目标,以研究为途径,井然有序,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多年的研究,课题思想逐步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致真”课堂真正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实践中,各学科围绕“致真”课堂的建设目标,探索具有学科特质的课堂教学。各学科建设目标如下:
语文学科倡导“生长语文”。语文学科秉持“教育即生长,语文即生活”的的理念,立足问题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大情境、设计小任务,让学生在“巧、趣、励、实、活”的新课堂中“真”实践,“真 ”学习,思维“真”生长。语文的“生长”,是教师不断锤炼自身“学习力”“解读力”“研磨力”和“创设力”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提升自身 “识记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共同拔节的过程。
数学学科倡导“发现数学”。“发现数学”是指在有设计、有组织的数学学习与实践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等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积累知识、寻找规律、探索方法、形成经验,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理念、策略和主张。从“真发现”到“发现真”,实现“致真”。“真发现”,让学习真实发生,有时间和空间,有独学、合学和拓学,有自问、探问和追问,有课内和课外,有短线和长线,有倾听和表达,有讨论和质疑,有出错和容错等等;“发现真”,获得真知、真理、真规律等等。将发现和数学结合起来,意在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真实的存在感,有学习的自信心,有成功的愉悦感,进一步激发热爱数学的兴趣。
英语学科倡导“越读英语”。“越读英语”以阅读为核心,以一系列“乐学、善学”活动为基石,着力打造“越读”课堂。一是跨越,从单学科的英语学习跨向学科间的融合学习,形成更加真实的学习网。二是超越,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丰富知识、拓展思维、愉悦身心、构建三观,从而超越单纯的英语学习,收获成长。三是卓越,这是“越读”课堂的理想状态,也是师生的共同追求,旨在通过阅读活动,成就更卓越的生命。
小学科倡导“乐学课堂”。“乐学课堂”以快乐教育为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拓展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课堂上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活动,创设乐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快乐探究、实践运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
![]() ![]() |